焦点精选!传统节日对构建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2023-01-22 22:22:18 来源:教育联播网

国家认同作为一种集体认同,是对自己与国家之间联系的意识,是个体主观认可的、自己属于某个国家的感受,主要是指对自己所属国家的政治结构、精神价值等的主观认知以及由此形成的忧患意识和国家自豪感等主观感受。民众的国家认同感与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息息相关。


(资料图片)

传统节日是一种被赋予了特殊含义的公共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体现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与民族价值观念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文明的缩影,也是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大多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和伦理色彩,积淀了中华文化丰富、悠久的传统,呈现了天人合一、家国情怀等具有本土属性的核心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所以,中国传统节日也就成了人们了解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增加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更是维系家庭和谐、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精神纽带。所以,传统节日在构建和增强公众的国家认同感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传统节日的符号与国家认同感的内容意境融彻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美妙传说、历史渊源与独特情趣,从不同时间节点、不同形式与不同内容反映了人们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各族人民的憧憬。所以,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民族凝聚力之所在。

首先,传统节日的“尚圆”情节勾勒出民族情怀。例如,在春节,身在他乡的游子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要赶回家与家人团圆、吃团圆饭,表达了人们追求圆满、祈盼团圆的心愿。在中秋节的时候,亲朋好友间赠送月饼、家人之间吃月饼赏月,皆寓意团圆,因为月饼形似圆月,象征团圆,人们通过与月饼相关的行为寄托对家庭团圆、生活美满的期望。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人们期盼团圆的心理不再局限于家人之间,而是逐步引申到邻里、社区乃至整个民族。因此,从这个层面而言,祈求团圆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人们的一种情感追求,更是展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种重要思想元素。

其次,传统节日的“仁孝”文化彰显民族观念。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春节敬奉祖先,清明节、中元节祭祀已故的先人,重阳节敬老伺老,都是传统文化中“孝悌”文化的具体表现。节日传统中重人伦孝悌的这种血亲观念经过人们的代代相传与不断沿袭,已经演变成今天生活中不忘故旧、知恩图报、注重人情、与人为善的美德。这不仅能唤起整个家族的血亲意识,而且能使各民族之间变得更加团结。与此同时,对传统节日里孝悌文化的宣传,有助于促进各民族成员之间的感情,也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认同感。

最后,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渲染了民族情操。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忠义爱国、死而后已的精神而被人们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蕴涵着强烈的爱国忧民情怀;寒食节是民间为了追思和纪念介子推“割股奉君、忠贞不贰”的情义而产生的,弘扬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操;腊八节则是为了纪念“援岳抗金”的事迹,表达对民族英雄精忠报国精神的赞扬;而每年春节,中华大地上浓浓的年味、海外唐人街到处可见的唐装、舞狮活动,仿佛都在告诉全世界自己是中国人,这其中包含着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所以,春节又承载了维护民族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爱国主义内核。

传统节日的仪式与国家认同感的建构逻辑一脉相承

仪式是伴随传统节日的发展而出现的,它赋予不同传统节日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是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仪式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观念和社会实践的象征体系,是一种由特定文化所建构起来的象征交流的系统。而作为文化记忆传承的载体,仪式同时也是民族集体意识表达的重要形式。这是因为,通过仪式,不仅个体存在的文化意义得到满足与被认可,而且节日仪式的参与者也由此获得了强烈的集体认同感。

首先,传统节日仪式呈现文化符号,延续文化传承。几乎所有的仪式都具有特殊的象征符号。通过主题设置、符号运行、时空展演,不同节日仪式输送了特定的文化意涵,增强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从而构建或提升了社会大众的文化认同感。传统节日仪式也是如此,它通过民族文化符号、历史文化符号的呈现来塑造公众的国家认同感。在中国,传统节日几乎都拥有着一系列完整的仪式,并且表达了特定的中华民族文化符号,无论是春节贴春联,或是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节日仪式,都具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都是传统节日文化符号的表征,这些符号通过仪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有力地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文化性认同。

其次,传统节日仪式强化家族意识,凝聚国家向心力。在中国,传统节日的祭祀仪式具有强大的整合社会、维系家族情感的功能。春节的拜神祭祖、清明节的扫墓祭祀、端午节的拜祭龙祖等都是中国传统节日的祭祀仪式。这些仪式不仅连接了个体与家族的关系、表达了个体对家族的情感、培养了个体忠于家族与祖先的人伦观念,而且延续了家族社会生命,维系了社会的平衡性,最终实现家族社会共同体意识,增强了整个家族的国家认同感。

最后,传统节日仪式彰显身份特征,强化身份认同感。身份认同的产生是个人作为国家主体拥护和热爱自己的国家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与力量源泉,因而强化身份认同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个人的国家认同感,这是凝聚国家集体意识的必要环节。在中国,春节的拜神祭祖、清明时节的上坟扫墓、重阳期间的登高敬老等这些传统节日仪式诠释着深刻的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使得社会公众可以明显意识到同为炎黄子孙、同属于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与自豪感,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形成提供了原始养分。

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中国人的人情纽带,也是国家认同感的重要载体,对构建公众国家认同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也正因如此,从2008年起,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大传统节日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实际上是从制度层面上确立了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因此,面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一方面,我们应当激活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保持传统节日作为文化遗产的本真性。传统节日通过时间或者仪式等概念上的重复性来表达特定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观念。但需要注意的是,节日里人们重复的不仅仅是时间、仪式,还有认同感。相对于时间和仪式,认同感代表了传统节日的核心价值和内涵,这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在传承传统节日的过程中,在挖掘节日现代内涵的同时,也要尊重节日的本真性,不能丢失了传统节日的核心。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遵从传统节日传承的活态性,把传统节日文化置于现代社会的语境中,进行适当的现代性转换。传统节日是由于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完善和变更的。当传统节日所处的社会语境发生了转变,其功能也应适应新的社会需要与民众诉求,创造出适应现代生活与时代特征的节日文化元素,使其更加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心理特点与接受水平。

作者:刘森林(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讲师)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