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来袭,人类摄影师如何“突围”?

2023-04-21 15:16:56 来源:教育联播网


(资料图片)

4月13日,德国摄影师鲍里斯·埃尔达森在索尼世界摄影奖颁奖礼突然宣布,自己的获奖作品《电工》实为AI(人工智能)图像生成器DALL-E 2所创作,这戏剧性的一幕震惊了整个摄影界。

就在过去短短的一两个月里,AI影像成为摄影人热议话题。和传统意义上摄影师使用照相机“拍摄”不同,AI图片是由人工智能系统根据客户的指令,在分析数据库中既有图像的基础上,重新“生成”的新图像。这样的AI影像,有着何种特点,又会对摄影世界产生怎样的冲击呢?

AI影像的优点非常突出,一是具有绝佳的视觉创意性。AI影像的创意虽然完全基于对既往图片的学习,但是由于其数据库巨大,又可以不断学习转化一切最新的创意成果,因此在形式层面的创意上,是人类摄影师不可比拟的。二是AI “生成”图片的过程和雇佣摄影师拍摄图片相比,花费的时间更短、经济成本也低廉得多,而且质量极为稳定,作为市场上的“影像产品”,拥有巨大的优势。

但AI影像也有显而易见的不足。首先,AI图片是“生成”的,并非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在一切强调真实性的摄影领域,例如纪实摄影、新闻摄影,以及纯粹工具性的勘探测绘侦查摄影等,完全无能为力。其次, AI是纯逻辑思考,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于人类微妙复杂的情感还不能很好地分析理解。最后,AI影像生成是以“客户下指令——AI生成器自动完成”的模式进行,所以AI影像的生成过程,指令者实际上没有全程参与,游戏性和成就感都比较弱,并不适合作为一种兴趣爱好。

AI影像对于摄影艺术而言,有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一是可以产生很多新的视觉呈现方式,新的范式不但丰富了影像世界,也可以成为摄影人(包括纪实摄影创作者和没有功利目的的摄影爱好者)学习研究的资源。特别是随着未来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新的形式可以丰富到何种程度,很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二是促进摄影“回归本源”。纪实性原本是摄影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一大特色,但是近年来摄影界确实有怠于深入生活,痴迷“视觉魔术”的倾向,产生了不少形式炫酷但内涵单薄的作品。有了AI影像,人类摄影师在“视觉魔术”层面很快会失去一战之力,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情感人心成为创作出好作品的不二法门,这样反而会引导创作方向,促进摄影艺术更充分地体现自己的长处。

当然, AI影像的冲击同样不容回避。摄影世界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更擅长“视觉魔术”,他们也可能会尝试和AI在创意领域竞争。但AI的长处在于你即使能拿出全新的创意,AI也会迅速学会这个创意并生发出更多新创意,所以这部分创作者的长处会被迅速吞噬,甚至可能失去创作价值。

受冲击更大的很可能是为中小客户服务的摄影从业者,如照相馆、影楼、个人工作室以及多数设计企业、广告企业的摄影师。这个群体人数众多,作品并不追求太高的思想性艺术性,主要是提供快捷经济的摄影服务。但是AI影像的性价比更高,在美术领域, AI绘画已经开始侵占插画师绘图师的市场,摄影领域这一天还会远吗?

最后,关于鲍里斯·埃尔达森获得索尼摄影奖的事件,很多业界人士想到的是“AI影像能不能参加摄影比赛”的问题。其实人类摄影师和AI生成器的工作方式都不一样,肯定不能参加同一个比赛,这就像汽车和自行车不能同场竞技一样简单。某种程度上看,鲍里斯·埃尔达森本人参赛也只是为了唤起人们对AI影像的关注,所以他在现场干脆利落地拒绝了奖项。当然,未来很可能会有专门的AI影像比赛,但是随着技术成熟和资本整合,达到顶级水平的AI生成器可能只有寥寥几款,顶级生成器之间的比拼就像F 1这样顶级的汽车赛事,一般爱好者旁观尚可,参与则很难。某些爱好者“天降神兵利器,助我一举夺魁”的梦想,怕是很不现实。

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件获奖作品在本人声明之前,所有经验丰富的评委并没有发现是AI生成的。AI影像技术为人所知的时间还很短,技术尚不成熟。如果假以时日,或许真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摄影原本是以真实性作为核心特征的艺术形式,一旦出现“真伪莫辨”的局面,将向何处发展,才是值得我们担心的问题。无论是寻找新的技术鉴别方式,还是建立更加完善的艺术伦理标准,都是摆在眼前的迫切任务。

总之,AI影像已经到来,无论视之为洪水猛兽还是灵丹妙药,反正它来了谁也拦不住。看清其利弊、分析其得失、找到最好的应对办法,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